Friday, February 21, 2014

白冷會天主堂的最後巡禮

  
最後一天大家很早就起來了!將房子整裡乾淨,垃圾收拾ok,然後我們也就離開了。本來想說找家小咖啡店喝個咖啡,但我知道的幾家小店,週一、二都公休,而靜芬記得往海濱公園方向有間小咖啡廳,不過時間太早還沒營業,後來大家就到全家補給咖啡,然後在車上等郵局開門,將鑰匙寄還給主人家。
  
然後尋找白冷會在台東市的會院。1953年(民國四十二年)1012日,瑞士白冷會頭兩位傳教士錫質平神父(Rev. Jakco Hiber1917-1985)和史神父(Rev. Lukas Stoffel)到台東。他們跟費聲遠(Andr? V?rineux)主教去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隆道行神父(Rev. P. Rondeau),他在台東已經三個月;隆神父離開時,留下了一千名慕道者的名單。之後錫神父任第一位區會長,也按當時的習慣接任台東縣總鐸區的總鐸。

白冷會會館最初設在台東市福建路,就是今天的福建路天主堂。後來在杭州街興建新會館,據傅義(Julius Felder)修士回憶,當時瑞士總會的Karl Freuler神父恰好來台度假。Freuler神父紀錄了基地狀況,回到瑞士完成設計圖,由當時在台的林志柔(Fretz Weber)修士負責監工,傅義修士於1965年來台後接續監工,1966年完成。之後歷經1975年,行政大樓與宿舍屋頂更換為隔熱建材; 1981年增建,乃成今日樣貌。
  
空間配置由蘇德豐神父(Rev. Gottified Suter)設計,合院內辦公室、閱讀室、休憩室,聖堂、和好室,宿舍等一應俱全。另闢中央、戶外庭園,植栽整齊。圍牆分別用卵石和二次燒紅磚砌成,兼具堅固與美觀。

閱讀公東教堂一書介紹這會院教堂的苦路很特別,只是這裡有個外人勿入的牌子,我們也只能夠庭院走走,感恩他們60年來對這塊土地的付出。
 
旁邊的聖母醫院當然也是要走走,這裡送走了多少關愛這片土地,閱讀那些神職人員的故事,這醫院都多了些溫度!
  
之後順路買了一會要在火車上的午餐,腦海裡想著寶桑天主堂,google了位置,只有幾百公尺,還是繼續散步好了!也因為這樣我們又發現了許多小巧的早餐店,以後碰到要吃早餐時,不會忽然間腦袋打結想不起來了。
  
寶桑天主堂也是傅義修士的作品,這裡比較特殊的是有個腳底按摩中心,吳神父係屬白冷外方傳教會,1970年被派來台灣傳教時,剛開始是在台東寶桑天主堂服務,現在則是擔任長濱堂區主任,負責照顧長濱鄉附近的八個堂區。
 
之後過去陳記拿前一天預訂的麻糬,然後回到停車地,然後也該準備去火車站,結束這一次的公東的教堂小旅行。

Thursday, February 20, 2014

台東海岸線亂亂走

  
離開宜灣後,在成功花海田稍微停留,畢竟前一天整個縱谷線所有花海我們都跳過,隔一天就要回家了,既然有個機會那也就欣賞一下這小巧的花海田。他們過去農會那邊聽說還有個迷你版卡片教堂
  
走過成功、都歷,來到東河,雖然現在我們早就不喜歡東河包子,不過小朋友沒嘗過,還是得讓她去試試。台11線上那家店就讓他自己下車去買,我們又繞過去去那樹下老店,看起來弟弟重新營業,生意很不錯,只不錯當初的味道還是沒找回來。我只有嘗一口,這裡是可以直接跳過了。但也因為停下來買包子,東河天主堂就得來全不費功夫,算是另一個收穫啦!後來想個高個子去舊東河橋散步,停下來歇息的時間才想到了我們的比西里呢!但真的太晚了,離那段也是有點距離。

隆昌天主堂雖然也在路旁,但天色太暗,還是直奔都蘭更是重點,不過經過都蘭橋的時候,總是得買一下馬利諾的麵包,給沒嘗過的人嘗嘗,也可以當做明天的早餐啊!然後就真的來到我們當天最後一座天主堂巡禮。
  
回程人妻自己把自己送回家,路上介紹了我們久昂臭豆腐,我們從知本離開後回到市區覓食,決定來個素食麵,我的泰式酸辣麵真的是有辣,害我沒辦法認真品嘗出他的好味道,但我卻很驚豔他的春捲,真的是太好吃了,隔天我們還走過來買了帶上火車吃。另外小朋友點的湯麵,她竟然覺得那是一整天吃下來覺得最棒的。這時候離久昂其實已經很近了,決定散步過去品一下味道,真的值得來嘗嘗,與其在正氣路上等候那樣久,這裡真的很不錯。

又給小朋友買了飲料,結束我們的海岸線巡禮。

都歷+小馬+都蘭天主堂

 
這三座天主堂都是傅義修士的作品,我們根據住址來到都歷天主堂,不過真正的天主堂是在我們找到住址的隔壁,住址所在處是片傾廢的房子。
  
鐵門是拉上的,不過看到修女在聊天,我就走到門口去詢問可否進去看看教堂,他們就告訴我說門沒鎖請自行拉開進來。後來我們才知道大部份的天主堂就是這樣,你可以拉開鐵門自行進入,但離開時也請在拉好門。
  
新的教堂是傅義修士的作品,之後看過許多他作品,可以看到一些相似點。不過我覺得那個古堡造型的舊教堂,更有異國風情,有點像宜灣天主堂呢!
  
繼續來到更多海岸山脈瑞典人的安息地的小馬天主堂,堂名:聖尼各老堂。公車剛好停在門口耶!
  
1961年(民國五十年)瑞士籍神父池作基(Rev. Meinard Tschirky1930-1992)來東河堂區,負責東河地區宣教工作。1968年時,小馬地區教友日增,池神父開始籌建教堂。由傳義(Julius Felder)修士設計,營建經費由池神負向國外募款,部份由當地教友變賣稻穀合力興建,1968820教堂落成,祝聖啟用,稱天主教小馬聖尼各老糖(Hsiaoma, St. Nicolaus)。

小馬聖尼各老堂是傳義修士來台後的第三棟作品,鋼筋混凝土造。其錐形屋頂(傳義修士稱斗笠屋頂)引進大量自然光源,灑在祭台上,營造出神聖而莊嚴的氣氛。祭台兩側使用彩色玻璃,由傳義修士設計,再請新營的德國修士來施工完成,為台東地區教堂少見。外觀上最特殊的是使用浮壁的結構,祭台後方的大理石壁畫裝飾,充分反應傳義修士就地取材的嘗試。
  
1990
年代,為因應台東市第二公墓遷葬作業,在教堂左後方設置墓園,目前有池作基、紀守常(Rev. Alfred Giger1919-1970)、周維道(Rev. Viktor Notter1906-1992)、郝道永(Rev. Friedrich Hort1908-1985)、滿海德(Rev. Ernst Manhart1905-1991)等諸位神父在此安息。

過年聚會看了學姐拍內部的相片,這些走過的天主堂我一定都要再找機會回來,感受那內部呈現的美與安寧。
  
海岸線最後的一座天主堂就是都蘭天主堂。上次住宿月昇都蘭時路過小停,不過上次因為彌撒時間,今天又是太晚了,還是錯過參觀內部空間的機會。

Wednesday, February 19, 2014

單車上的夏天Along for the Ride

單車上的夏天Along for the Ride
作者: 莎拉.迪森
原文作者:Sarah Dessen
譯者:舒靈
出版社:尖端
出版日期:2011/03/08
語言:繁體中文

有時候買書的速度跟不上我的閱讀速度時,就去圖書館找些書來看,而這一本書也就是這樣來的。那時候的感覺也許就是本青少年療癒系的成長輕小說,但看完後我必須說還真的超過我想像的好看耶。

父母離婚, 奧登跟哥哥跟媽媽一起過生活,哥哥一直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,而他就遵循著母親的指示過生活,就這樣努力讀書,似乎就是扮演個在成績上的資優生,但生活裡呢?

高中進入大學的那個暑假,在哥哥的建議下,奧登決定趁著大學開學前的暑假,來到父親與繼母居住的地方,雖然他不知道這建議的意義在那?但想想就一個夏天嗎!好像也沒什麼不可。雖然他原本計劃是換個地方過一樣的生活,準備了許多功課要做,卻沒想到進入父親跟繼母、小妹的生活裡,在這樣的互動關係裡重新檢視父母婚姻關係裡的一切,真的一切是母親所描繪的那樣嗎?

為了幫忙繼母,她來到繼母經營的小店幫忙作帳,她第一次得以進入年輕女孩的世界,了解姐妹淘之間的情誼、女孩們談話的內容以及她們的羅曼史。知道女生也不是母親的標準這樣,喜歡繽紛的就是無大腦的!

當然最動人的是那每晚的探險之旅,尋找一個新主題,一件沒做過的事去嘗試,不見得你就愛,但至少你去了解那是什麼?而那位帶著他一起進行這夜之旅的獨行俠伊利,他也有他個人的故事,曾是表演單車特技的明星,卻在一次的意外之後不再騎單車。同為失眠的好伙伴;伊利熱心地介紹奧登認識柯比鎮的夜生活,兩人在這個夏天一起展開了一場探索之旅,也有了不同的成長……雖然不能免俗地有情愫發生,卻讓身為讀者的我綻放淡淡笑容。


好吧!她學單車的過程也蠻有趣的!建立姐妹掏情誼也是人生很美麗的一段。

宜灣天主堂+成功天主堂

  
宜灣天主堂跟小馬天主堂是這一次很重要的兩座天主堂,也是許多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最後安息地。
  
先看看宜灣天主堂,來看看宜灣天主堂的歷史。姚秉彝神父(Rev. Jorrit de Boer1911-2002)於1953年(民國四十二年)11月奉派至台東東海岸傳教時,住在宜灣部落阿美族傳道劉木生的家中,並以此作為傳道所開始傳教。1957年夏,宜灣正式成為堂區時,買了村內的一塊地,興建了宜灣的第一座茅草屋頂教堂。後來教友漸多,買了現在的這塊地,改建教堂,於19601021落成,定名為「和平之后堂」(Queen of Peace Church)。
 
教堂以鋼筋混凝土為構材,以弧形柱體為基本型作變化,外刷白色漆。造型類似王冠,相當莊嚴。教堂右後方有史泰南神父(Rev. Dominik Steiner1916-2002)紀念墓園、姚秉彞神父紀念碑等。
  
更值得一提的是史泰南神父(1916~2002),當1964年姚神父調往馬蘭天主堂後,由史神父繼任。史神父在宜灣堂區的時間相當長,他是一位默默耕耘的表準農夫,平日自己墾地、種菜、養雞、種花蒔草,完全自食其力。堂區的一切雜役,從不假手他人,有如一頭精力無窮的「牛」,頗受教友的推崇。1991年使神父年邁退休,由葛德(Ernst Gassner)神父繼任,但史神父仍然在教堂幫忙,從無停頓。1998年葛神父調往東河,宜灣堂區暫由阮文通神父代管,史神父更是成了回任的神父一般,為堂區工作。直至2001年,主教另委派阿美族李昇財(稱劉木生為舅舅)神父擔任本堂神父,史神父仍然繼續在堂區奉獻他的心力。這種刻苦耐勞、為人們犧牲奉獻的精神,實在是人類的楷模。20023月,史神父因病去逝,天主堂將其農園(也是花園)改為紀念墓園。這個農園原來是座小山,史神父花了20年的時間,以雙手整理成的。長眠於此,面對聖堂,百分之百地融入他所熱愛的宜灣。
  
閱讀著『公東的教堂』和『海岸山脈的瑞士人』,看著史神父的相片,就是個老頑童的形象展現,雖然他的逝世還是讓人萬分不捨,但至少是高齡、也沒看到那許多的病痛折磨。站在他的墓前,感恩他對這塊土地的奉獻,謝謝他給這片土地人民的愛。
  
而這裡用另一個形態表現苦路,但一樣讓人感動。這個位置好美,站在教堂前有無敵海景在眼前,也因此我們5人全然忘記要去尋找比西里海岸這件事?就帶著好大的滿足感離開宜灣,那不遠處的比西里海岸全然被我們遺忘,一直到回到東河時才想起,但天色已太暗,也離太遠了,只能下一次了!
   

進入成功鎮市區時也根著地圖找到了成功天主堂。成功天主堂(又稱中華聖母堂),就是進入市區。聚會的教堂外有一尊聖母瑪麗亞的雕像,仔細看雕像外框是用貝殼鑲起來的。

Tuesday, February 18, 2014

樟原+宜灣基督教長老教會

   
離開靜浦,就直接到樟原,而這裡有個特色地標,就是「樟原基督教長老教會」,也被譽為臺灣最美之「諾亞方舟」造型教堂。是阿美族樟原部落學習諾亞造方舟的精神,當地居民主動集資奉獻,並以義賣、賣野菜、抓青蛙等方式,自行設計興建完成的教會。
 
樟原基督教長老教會民國七十九年間因原教堂遭受颱風侵襲而損壞,在整修教會時突發奇想,將教堂改建成仿如一艘大船的造型,建築體兩側有圍矮牆環繞,猶如船支駛進樟原港口正要靠岸;外牆鮮明的紅磚部落圖騰,象徵在地部落原鄉精神永為流傳。
  
前面其實就看到長濱天主堂,不過跟樟原教會一比,是感覺少了很多特色。
  
原本路上該去尋找長光天主堂,只是那住址我的google map上找不到,其他三人都睡著了,所以我想那就讓他們睡個午覺就一路到宜灣吧!畢竟那個路標來時上路我已經記住了。所以就將長光天主堂跳過,那可能那一天我來住竹湖時再來去尋找吧!那座天主堂看資料也是傅義修士的作品。

其實是先到宜灣天主堂的,不過還是先跳過,畢竟這一篇是長老教會的教堂,就把篇幅給有這樣驚呼:「這小教堂美得像詩歌!」「卡片教堂」的宜灣長老教會。
  
宜灣長老教會1951年建造完成,起初只是茅草屋,1974年教堂毀於颱風,教友阿美族板模工人賴明德根據傳教士贈送的聖誕卡繪製設計圖,與當地居民合力搭建,完成以白色為基底、襯著紅藍綠黃的卡片教堂。深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在2003年底被台東縣政府列為「歷史建築」,去年被觀光局票選為「花東101珍珠亮點」。
行經東海岸公路成功鎮宜灣部落,遊客忍不住讚歎。
  

這裡真的小巧可愛,只是旁邊那些抗議侵占土地的抗議文宣,查了一下新聞資料是原本這塊土地屬於國有財產局,只是不知道何時國有財產局已經將土地變賣,新地主認為這整片土地屬於他,不準教會人員跟其他人員進出。當時的新聞是說只開放到去年底,只是我們今年1月底到的時候只是有很多抗議文宣卻也沒真的封住入口,就不知道後續發展是一個怎樣的情形。畢竟這裡真的很可愛,希望有個和平地落幕。